(濠江英才曼谷大獎專題) 濠江英才獲曼谷國際發明展特別大獎

2025-03-25

【本報訊】澳門創新發明協會今年22日至6日組織本澳3家學校,14位師生家長共8個作品赴泰國參加「2025曼谷國際智慧財產權、發明、創新與技術博覽會(IPITEX)」,榮獲1項大會特別大獎、2金、3銀、3銅及19項國際發明組織特別獎。本屆IPITEX包括28個國家及地區和泰國32個區域共逾千件作品參賽。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利用天文參數制訂(101955Bennu觀測計劃研究方案」表現卓越,首次榮獲大會16項最高榮譽特別大獎中唯一「國際青年發明家」大獎及金獎,由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執行主任維帕拉特.德翁博士頒發。


濠江英才科技研發小組輔導老師楊逸(右二)及澳門創新發明協會秘書長吳洛莉(左四)與獲獎學生在頒獎台合照。


助普羅百姓輕鬆觀測小行星


研究方案由濠江英才學生譚倩婷、蔡采晴、鄭語涵、霍昭僮、李盈軒及關昊霖合作,濠江英才科技研發小組指導老師潘德恩、梁敏聰、李克儉、呂霆翀、邱樂豐、陳穎信及梁國富輔導。


「作品最大特點是透過創新的呈現方式,讓非專業天文愛好者輕鬆理解,並可嘗試操作。」關昊霖與李盈軒指,通常科研機構的研究較為深奧,該研究方案特別在於用針對性且簡單方法去研究小行星觀測時間,使用參數精確、簡單易明,研究提供完整計算過程,展現原始資料,天體位置圖表和完整資料分析,期望此清晰呈現方式能為小行星觀測領域提供新視覺。


譚倩婷與霍昭僮說,研究過程中的4大挑戰包括:選題稀缺性、如何確定和優化參數、數據建模和資料收集、資料缺失缺乏。同學匯報介紹,小行星形狀重構有利於物理參數的獲取以及採樣資訊的準備,團隊起初根據中國、芬蘭、英格蘭以往科學研究發現畫面曲線可用於小行星形狀精準重構,然而研究中發現目前已觀測並公開的Bennu其光面曲線資料不足,導致無法重構成完整的小行星形狀模型。團隊就通過根數收集、座標建立、參數計算、資料統計、結果篩查,找出適合的觀測區間、時間段,填補缺失的光面曲線資料,以重構Bennu完整的小行星形狀模型,為最初目標進行研究。


研究需要:一、觀測時間需處於地球夜晚階段。二、可觀測到小行星最大的表面積。三、觀測光面曲線資料不能與之前資料重複出現。因此團隊選取出距角、太陽相位角、PABS緯度3個參數作為研究資料。基本條件包括確保小行星的影像不會被太陽光掩蓋、太陽光照面與地球觀測面足夠相交、PPS緯度則是地球上可觀測光照面的中央緯度坐標。


提升天體潛在風險觀測能力


研究中團體從NASA網站獲取小行星軌道根數數據檔案,通過程式計算出太陽、地球和Bennu的坐標轉換到笛卡兒座標系;從小行星指向地球、從太陽指向小行星及從太陽指向地球的向量;日心到小行星中心、日心到地球中心及小行星中心到地心的單位向量;以瞭解各天體特定時間點的相對位置,便於計算目標參數。最後通過程式計算出未來20年有5個時間段適合觀測Bennu,且新獲取軌道根數有利於重構其小行星形狀模型。


研究優點是運用操作性低的資料計算方法,步驟清晰、代碼較簡化和運用較少的參數建立,相比其他方案更簡單高效,可以更低成本取得小行星資訊,並通過選出可填補缺失PABS緯度觀測時間點重構小行星形狀模型,選出合適採樣著陸點完善採樣計劃。亦通過光變曲線來提升小行星形狀重構的完整性,從而推動太空防禦技術進步和提升天體潛在風險預測能力,強化風險管理並建設韌性基礎設施,以達到聯合國可持續性發展目標。


IPITEX由隸屬於泰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創新部的「泰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T)」主辦,NRCT作為泰國政府重要官方組織,負責制訂和實施國家研究政策及主力推動和支持國家層面的科學研究與技術發展。IPITEX對所有發明家開放,旨在展示和推廣新發明、新產品或新技術,並進行經驗分享,促進創新、技術交流和知識產權保護,對推動泰國及亞洲乃至全球的科技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Bennu小行星形狀模型


濠江英才科技研發小組─小行星項目師生與專家在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觀測站合照


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副校長牛蘭珍(左一)、澳門創新發明協會會長黎栢強(右二)與濠江英才科技研發小組、小行星項目學生合照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