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外包人機協同育學生靈活思維

2025-05-18

【本報訊】昨在「澳門青年教師教育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學院院長杜育紅教授以《新質生產力與教育變革》為題作主旨演講,並從4方面分享心得,包括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其對人才需求的影響、對教育本身的挑戰,以及技術落地所需的政策與教學實踐變革。



杜育紅提到,智慧時代的核心是 「認知外包」 與 「人機協同」教育需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靈活思維,並注重情感與價值觀引導,確保技術應用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領域,「認知外包」能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但存在潛在風險。孩子在成長階段,如果過度依賴外部設備解決學習問題,可能導致認知能力退化。


跨學科STEM教育賴持續學習


因此,應在以下3方面進行變革,使孩子在面對外部資訊時能有效「認知外包」,避免認知陷阱。一是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網狀知識結構,不僅理解概念節點,還能啟動概念之間的關聯。知識是思維的基礎,沒有完備的知識,深刻的思維無法持續發生,孩子內部的認知活動就難以有效進行。二是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結構和品質,保持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三是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社會情感。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交織在一起,意義與價值是認知過程的核心要素。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魏冰教授以《基於學科的跨學科教學》專題分享。他稱,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跨學科是重要議題,將從學科角度探討跨學科,重點圍繞課程發展來開展。過去數十年,課程從單獨獨立課程向綜合課程演進,中國內地課標及澳門基本學力要求均推廣 STEM 教育、綜合課程與跨學科教學。目前,教青局與澳大教育學院正推動跨學科元素融入課程,而澳大教育學院亦逐步加強跨學科元素,儘管現時基本的課程結構還沒有變化,但跨學科元素正逐漸增強。


他又稱,跨學科、STEM教育均為新事物,需共同努力學習,自身亦在持續學習,關鍵是保持積極學習心態。


教師需提升適應力創新教學


澳門中華教育會青年會會長馬耀鋒接受訪問時提及,現時《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支持人工智能教學、跨學科教學等元素逐步融入不同教育階段課件,引導教師關注未來教育改革方向,如理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創新。而新質生產力核心在於創新創造,教師需提升跨學科適應能力與技術應用水平,才可配合新質生產力強調的創新創造;而智慧教學服務平台亦預計2026/2027學年實現非高等教育全覆蓋,期待當局繼續強化軟硬件資源的支持。


課程設置方面,他表示,現時人工智能與跨學科課程已納入正規體系,部分學校開設「AI+」特色班級,針對高能力學生開設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課程,希望政府有更多規劃出台加以支持,為升學及本澳人才儲備鋪路。此外,在新時代教育需求下,跨學科能力成為教師的共同成長目標,而非特定學科教師的「附加任務」。


20250518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