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風文化藝術協會展近百書畫佳作

2025-06-28

由松風文化藝術協會主辦的「鏡海幾枝公書畫展」,昨在教科文中心展覽廳開幕,展覽展出30多位會員及文化書畫界友好藝術家近100幅精選佳作,書法涵蓋真、行、篆、隸、草、精美手卷等多種形式,國畫涵蓋山水、花鳥、佛像等多元化描繪,題材豐富、風格迥異,展示深厚的傳統功底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展覽冀與市民及藝術愛好者、旅客分享視覺與心靈的真諦,進一步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發展,為實現「活力澳門、文化澳門、幸福澳門」的美好願景貢獻綿力。展期至7月2日。



開幕儀式昨午6時半舉行,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白冰,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管理處處長歐陽凱明,澳區四川省政協委員、澳門勵駿創建有限公司主席李柱坤,《澳門日報》社長陸波,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陸曦,澳門美術家協會主席黎鷹,澳門頤園書畫會理事長李得之,澳門中華茶道會會長羅慶江,大豐銀行副行長盧潔兒,澳門池畔書藝研習社社長劉玉威,松風文化藝術協會常務副會長蘇鑑良主禮。


蘇鑑良致辭時表示,鏡海幾枝公書畫展已歷19春秋,致力「以藝會友、文以載道」虛心學習的精神,開展書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始終秉持愛國愛澳。推動兩岸4地乃至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相互觀摩。未來該會將繼續搭建藝術交流的橋樑,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展現鏡海幾枝公多年耕耘成果

本次展覽不僅是鏡海幾枝公多年耕耘的成果展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展出的作品既有松風之蒼勁,也有滄海之靈秀,充分體現藝術家對自然與人文的深刻感悟。


展覽特別展出4幅捲軸,分別以《聖教序》、《大禹治水》、《蘭亭集序》為題材,蘇鑑良並分別為4幅捲軸「量身定制」題跋,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王曉琴以行書創作《聖教序》,她分享說,雖是首次嘗試行書創作,但由於一直跟隨老師(蘇鑑良)學習草書,有不少筆畫基礎,因此在創作過程中相對輕鬆,加上老師在其創作過程中給予很大的鼓勵,得以一氣呵成完成作品,對成果感到滿意。


同樣以《聖教序》為題材進行創作的葉劍新指出:王羲之的字體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故選擇了常用的唐三藏版本進行臨摹。臨摹過程中並非單純地逐字對照臨摹,而是講究「一氣呵成」,以注重整體的氣息和筆意,故雖以臨摹為主,也不是完全照搬。作品將近20米長,臨摹全篇《聖教序》,共1900多字,耗時1周完成。他認為,寫如此長的作品尤其需要平穩的心態。


劉玉威則以草書演繹《蘭亭集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後世的創作亦多見以行書書寫,劉玉威平常善寫草書,故採用草書進行演繹,一方面在書寫時能有較高的流暢度,另一方面,也希望以這種創新的方式來展現自己對書法的理解。


林衛華則用茅龍筆創作《大禹治水》,茅龍筆是將草進行捆綁並浸泡而成,寫起來基本沒有筆鋒,容易產生飛白效果,「茅龍筆寫出來的行草,字體的結構和線條更加浪漫,能體現傳統文化字體的美。」林衛華如此介紹。至於為何選擇寫《大禹治水》?她說,當下經濟形勢不太好,希望通過古人治水所體現出的疏導、堅持、忍耐的精神,鼓勵大家共度時艱。


蘇鑑良特為4副捲軸創作了題和跋,當中題字採用碑刻的方式,先寫空心字,再用墨一點點填出來,以將每一個字都寫出凹進去的效果,頗費心力。另外,每一幅作品的書寫方式也各有不同,如《蘭亭集序》就借鑑大小篆中的金文形勢進行書寫,而題字也會根據作品的不同內容選擇不同書體,觀眾可以從字形就能看出出處。而作品後面的跋文澤對作品進行解釋和說明。蘇鑑良解釋道:「把整個作品展開,會看到當中包含許多風格,小字注釋用小楷,寫得比較公正,題跋部分字會大些。」


展覽還展出數幅精美畫作,黃韻琳展出作品《紅蕊新澳》,作品以盛放的紅色三角梅作為主視覺,搭配帶有大三巴、大炮台等字樣的路牌,巧妙避開直接描繪地標建築的常規思路。「紅色的三角梅十分喜慶,象征著澳門回歸後在祖國的懷抱中蓬勃發展的態勢,路牌則暗指地域特徵」。


作品尺寸達240cm×160cm,以沒骨(介於工筆畫與寫意畫之間的繪畫技法)技法繪就,耗時3個多月,當中構圖與色彩調配最具挑戰。畫中大量的花朵鋪設也頗費心思,起稿及創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將畫掛起審視,反覆調整花朵的位置和疏密。她並提到,為還原路牌的金屬質感,還採用貼金箔后疊加礦物顏料的技法。黃韻琳希望通過作品,讓更多人看到澳門藝術家對本土文化的詮釋,及澳門與祖國血脈相連的情感。



20250627

阅读1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