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路過新橋區,人們可能不太在意它的存在,又或感覺不到特別之處。但當走進大堂,會發現它凝聚了新橋區兩三代人的集體回憶,既是電影院,又是本地粵劇及曲藝界表演基地,見證澳門城市發展歷程,更是文藝領域的縮影。在資訊科技發達時代,個人化手機社交平台短視頻琳瑯滿目,如果想重遇歷史經緯來一場大眾化娛樂消遣,不妨到售票窗台買一張電影票看一場電影,沉浸在永樂戲院的社區情懷。
由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主辦,澳門人力資源協會承辦的2024「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澳門分站賽,7份作品獲得二等獎,其中《永樂戲院》將報送大賽組委會參與全國總評選,相信,透過《永樂戲院》拍攝團隊的介紹,更能讓大家融入作品敘事中去,憑藉「永樂戲院」這個載體,細味澳門故事,澳門情懷。
導演謝銘鏗介紹說,影片《永樂戲院》創作團隊由澳門科技大學電影製作碩士專業班同學組成,包括澳門和內地青年攜手以記錄片形式圍繞永樂戲院的故事加以闡述。永樂戲院位處商業、居民區的新橋,與居民有緊密聯繫,創作團隊希望有土生土長澳門人梳理生活經驗,從永樂戲院挖掘對澳門人的意義,從而選定兩位澳門同學出任導演,而內地同學在過程中發現更多新視角,為影片帶來豐富觀點。
多方支持團隊挖掘題材內涵
討論拍攝之前,來自湖南的譚麟容同學對永樂戲院完全沒有認識,從未接觸過如此歷史悠久仍煥發生機的戲院,因在內地這類戲院大多湮沒,又或經活化翻新作其他用途。永樂戲院自1952年開業至今70多年,這種飽含歷史時代風霜的戲院,在其個人認知中大概只有小時候才接觸過,如今這種文化載體在內地早已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員。
拍攝前期,確定拍攝對象是關鍵一步,團隊先做了兩次田野調查,約見永樂戲院現時的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了解情況,豐富資料內容。謝銘鏗在朋友協助下促成第一次訪談,從與總經理交流中深化對影片結構的構思,對方十分支持團隊,很快就同意拍攝,還協助後續的調查,以及提供很多方向,有助在有限的影片時間中詳細介紹戲院歷史和演變,將這座舊城區文娛場所呈現觀眾眼前,讓大家聯繫到澳門社會的變遷足蹟。
短片創作受制於時間,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拍攝和成片製作。謝銘鏗基於對題材的重視,不想流於表面呈現內容,希望挖掘出有意義的一面,惟是,時間和資源有限,令到創作過程出現不少挑戰。
通過影片展現澳門本土情懷
謝銘鏗說,永樂戲院有70多年歷史,搜集資料確實有一定難度,很感謝永樂戲院提供很多珍貴資料供團隊拍攝。但他還是有感不少資料方面有缺失,比如電影院一些老設備獲澳門博物館收藏,還有一些掌故等資料,所涉及的人和故事、舊照片、舊影片等素材,對團隊而言,要在短時間內搜集顯然非常困難。他們嘗試向長輩、朋友查詢,甚至在社交媒體的舊照片頁面發文向網友徵集,才得到幾張舊照片作為素材用以放在影片中作歷史介紹。但仍有感資料確實不足。他相信這些資料都散落在社會不同領域、角落,有待花上時間和途徑尋找,且需耗時修復照片、素材和影片,才能較完整地呈現在《永樂戲院》的故事中去。
「未來想為永樂戲院製作更深入、更長的作品,但如何鋪陳是個難題。」謝銘鏗表示,並非不知怎麼把它拍成1部長紀錄片,而是需要認真思考怎樣做才不辜負永樂戲院背後的情懷故事。希望1部90分鐘或120分鐘的長紀錄片,對澳門人而言能夠像禮物一樣承載著永樂戲院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故事;更希望通過作品讓外地觀眾看到澳門精神,這個小城市不僅只有博彩和旅遊,這裏還有厚積的中西文化交融呈現獨樹一幟本土情懷。謝銘鏗堅定地說,行動之前,需要想清楚這些問題,也希望未來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但他相信,一切都需要時間沉澱,尤其要深入調研,不希望只是為這個議題蹭熱度,當成商業產品吸引消費。
3次轉型蛻變迎上時代步伐
「永樂戲院若不轉型可能就會消失,我們就只能給別人講述關於它的故事,卻無法親歷這個既市井,又嫁接精神昇華的文化場所,感悟當中情懷。」謝銘鏗認為永樂戲院經歷3次轉型,莫不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嬗變的必要蛻變。而且,未來可能還會有第四次轉型的抉擇,畢竟,時代發展步伐飛快,很多情況都在瞬間發生變化,戲院這類既文化也是商業營運的場所必需跟上時代步伐。對於希望永樂戲院繼續存在的人,比如澳門演藝團體、電影觀眾、新橋街坊等,都不希望它像昔日紅極一時的各區電影院,如南灣、國華、清平、麗都……湮沒在歷史洪流中,成為大家的回憶。
拍攝後,謝銘鏗意識到其實對永樂戲院有一份潛意識感情,只是過去一直沒有激發出來。或許,這也和人生經歷有關,當到了開始懷念童年的階段,就會重新審視曾經熟悉的事物,才煥發起對它的情感。他說,拍攝工作完結後,就想為保留永樂戲院這份情懷出一分力。當有能力的時候,也就有責任吧,想通過影片敘事,勾起人們對永樂戲院這個文化地標的情懷,看完影片可以產生共鳴。
「期望永樂戲院繼續排除萬難經營下去,凝聚起來粵劇曲藝、電影愛好者共築澳門文化家園地標。」謝銘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