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議員梁鴻細表示,根據《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當中明確指出內港一帶要規劃建設融入防災、減災、救災元素的沿岸商業街及水岸公園,提升內港經濟活力。並且,結合珠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橫琴近十字門一帶規劃為商業用地,並於內港、氹仔北部和新城區在規劃上作對接,以結合珠海十字門地區發展計劃,在遠期共同打造成「十字門區域合作樞紐」,並為實踐「一河兩岸」創設條件。
他說,澳門內港一帶的城市規劃旨在提升內港經濟活力及改善交通環境,並呼應「一河兩岸合作軸帶」的發展願景。隨著珠海政府邊防及口岸工程的啟動,媽閣河底行人隧道建設或將加快進度。然而,特區政府對有關方案現時仍未看見實體規劃,內港一帶的交通、水患、舊區重建等問題逼在眉睫,期望當局盡快落實相關整治方案,才能為構建「一河兩岸合作軸帶」提供實現機遇。
故此,他提出以下口頭質詢:
一、特區政府稱將持續研究內港一帶的城市發展規劃,並加強粵澳通關及碼頭建設以完善兩地連接,請問當局現時與珠海政府的溝通情況如何?會否共同制訂清晰的規劃方案?此外,目前內港23號及25號碼頭活化和規劃發展工作又如何?
二、內港交通一直是逼切的民生問題。請問當局對內港研究規劃的同時,會否訂定完善交通方面的短、中、長期規劃,以保留內港傳統漁港文化的同時,亦能適應內港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此外,當局早前在回覆書面質詢時稱將推進跨部門團隊合力優化內港歷史片區內的活動空間和步行環境,請問現時的發展進度如何?
三、內港水患問題一直擾攘社會民生,當局稱輕軌線路或將連接至內港至媽閣一帶。請問當局會否考慮將防洪工程與軌道布局相結合,以合理對線路進行布置研究和環境評估,確保輕軌系統與防洪措施的協調和互補,發揮軌道交通的多元效能?並且,會否探討及審視除防潮閘措施外,能解決水患問題的其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