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鏡湖醫院昨舉辦「肺動脈高壓治療新進展」學術研討會。鏡湖醫院表示,肺動脈高壓患者平均生存期僅有5至7年,傳統療法僅能延緩惡化,近年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有了根本性突破,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新藥「Sotatercept」正式在澳門獲批上市,作為亞洲少數率先獲批的地區,鏡湖醫院已建立完善用藥方案,期望為患者點亮生命新希望。
研討會昨日中午在鏡湖醫院霍英東專科大樓頂樓荷花廳舉行,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科教授姚樺,鏡湖醫院常務副院長李鵬斌、副院長張振榮和陳泰業等出席。
張振榮表示,肺動脈高壓是指由不同病因和發病機制導致的肺血管結構和功能改變,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動脈壓力升高的臨床綜合徵,按照病因分類可分為5大類。其中,第一類肺動脈高壓作為罕見病,患病率估計約為每百萬成年人口15至60例,意味著大約每1萬人中有1.5到6人患病。
銳減疾病惡化風險 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他續說,過去近20年,儘管肺動脈高壓治療領域包括「磷酸二酯酶-5抑制劑」、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前列環素類似物、sGC刺激劑等藥物的出現及應用,但肺動脈高壓患者平均生存期仍僅有5至7年,被稱作「絕望之症」。傳統療法僅能延緩惡化,卻無法阻止肺部血管進行性狹窄與重塑這一核心病理進程。
張振榮指出:近年肺動脈高壓的治療有了根本性突破,作為全球首款靶向肺血管重塑機制的首創新藥「Sotatercept」,於2024年獲美國FDA批准,並被國際指南推薦為所有風險等級患者(低危、中高危、高危)的附加療法,真正從源頭干預疾病進展,實現大幅提升患者生存希望,顯著逆轉活動能力,銳減疾病惡化風險。目前該藥正式在澳門獲批上市,作為亞洲少數率先獲批的地區,鏡湖醫院已建立完善用藥方案,包括規範用藥路徑,納入國際指南推薦的多層次治療,優化長期療效管理,加強醫患教育等措施,為符合條件的患者提供這一生命之鑰,為患者點亮生命新希望。
他表示,是次論壇邀請姚樺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盧婷婷,分享她們在肺動脈高壓方面的診治經驗。他直言,不治之症的邊界,終將被科學的力量重新定義,期望以這份突破為起點,立足澳門,面向全國,繼續為每位患者爭取呼吸的權利、行走的自由,和生命的尊嚴!
張振榮最後提到,多年在眾多知名專家、同道大力支持下,鏡湖醫院心血管健康中心發展成為本澳頗具影響力的心臟病學術平台,今年鏡湖醫院一如既往邀請該領域的傑出學者到來分享他們寶貴的實踐經驗和獨特見解,從而促進學術爭鳴、深化交流合作,為應對未來挑戰群策群力。
另外,鏡湖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顧問醫生劉紅接受訪問時表示,肺動脈高壓按病因可分為5類,其中第一類特發性肺動脈高壓首年死亡率高達32%,2至5年死亡升至52%至62%。她指出:疾病帶有遺傳性,多數患者因行路氣喘就醫始被發現。
她又指,澳門對進口藥物的開放程度較高,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新藥在澳門率先獲批應用,鏡湖醫院已與大灣區醫療機構聯繫,預計將吸引大灣區患者來澳接受治療。